景观施工中,如何应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技术落地与成本控制?
关于景观设计与施工的2个问题标题
在景观施工中,复杂地形(如山地、陡坡、洼地、岩石地貌等)往往带来技术实施难度大、施工风险高、成本不可控等挑战。应对这类问题需从前期勘察精准化、技术方案适配化、成本控制动态化三个维度切入,通过 “地形利用优先、生态扰动小、材料工艺创新” 的策略,实现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平衡。以下结合具体场景与实践经验展开分析:
一、前期勘察:构建多维数据模型,规避隐性风险
三维地形测绘与地质勘察深度融合
采用无人机航测(如 LiDAR 激光雷达)生成高精度 DEM(数字高程模型),识别地形起伏、坡度分级(如>25° 陡坡、10-25° 缓坡、<10° 平坡)及潜在地质灾害点(滑坡隐患区、断层带);
结合钻孔勘探数据,绘制 “土壤承载力分区图”“地下水径流分布图”,预判不同区域的基础处理难度。例如,在喀斯特地貌区域,需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溶洞分布,避免景观构筑物基础陷入溶洞导致结构隐患。
二、技术适配:分级处理策略与工艺创新
(一)陡坡与山地地形:锚固 + 生态护坡技术体系
锚固式结构替代传统重力式挡墙
对于>30° 陡坡,采用 “锚杆格构 + 藤蔓植物” 组合工艺:
钻孔植入钢筋锚杆(间距 1.5-2.0m),形成混凝土格构框架,减少边坡开挖量;
格构间填充客土并播种攀爬植物(如爬山虎、葛藤),3-5 年后植物覆盖度达 80% 以上,既稳固边坡(安全系数≥1.3),又消隐人工痕迹。案例:重庆金辉铜元道边坡景观,通过锚杆格构与三角梅种植,将硬质挡墙转化为垂直花墙,成本较传统浆砌石挡墙降低 25%。
台阶式台地的轻量化构建
当需在山地营造活动场地时,采用 “钢框架 + 生态板” 架空平台替代填土造地:
以 H 型钢柱(间距 3-4m)锚固于基岩,顶部铺设防腐木或再生混凝土板,形成悬浮式台地;
平台下方保留原生植被,减少土方开挖量达 60% 以上。案例:杭州九溪烟树景区步道,通过钢构架空穿越陡坡竹林,避免破坏原有竹鞭系统,同时降低施工渣土外运成本。
(二)洼地与滨水地形:柔性基底与弹性排水
软土地基的 “加筋 + 排水” 复合处理
针对淤泥质洼地,采用 “土工格栅 + 盲沟” 技术:
铺设多层土工格栅(间距 0.5m)形成加筋垫层,提高地基承载力(可从 50kPa 提升至 120kPa);
埋设 HDPE 盲沟(坡度≥3‰)连接集水井,排除地表积水的同时降低土壤含水率。案例:南京牛首山湿地景观,通过该工艺将原本需换填的 3m 厚淤泥层转化为可承载园路的基础,减少渣土外运 3000 余吨,成本节约 40%。
动态水位区的浮动式景观设施
在湖泊、河道等水位变化幅度大(如>2m)的区域,采用模块化浮动平台:
平台由高密度聚乙烯浮箱(单个浮力≥500kg)与铝合金框架组成,可随水位升降自动调节;
边缘设置柔性橡胶护舷,减少水位波动对平台的冲击。案例:苏州金鸡湖水上栈道,通过浮动平台穿越芦苇荡,避免传统桩基施工对底泥生态的破坏,同时节省水下桩基施工成本约 30%。
(三)岩石地貌:微创介入与就地取材
岩质边坡的 “锚固 + 薄层绿化” 技术
对于裸露岩石面,采用 “喷混植生 + 藤蔓牵引” 工艺:
高压喷射含有草种、保水剂、黏合剂的混合基质(厚度 5-8cm),形成植物生长载体;
预埋不锈钢牵引网(网孔 5cm×5cm)引导藤蔓植物(如五叶地锦)攀爬。案例:贵州遵义凤凰山岩质边坡,喷混植生后 1 年植被覆盖率达 70%,成本较传统客土喷播降低 18%。
岩石材料的就地破碎再利用
在岩石开挖区域(如修筑园路路基),采用移动式破碎站将弃石加工为 3-5cm 碎石:
碎石可作为路基垫层(替代级配砂石),或与水泥混合制成再生混凝土(强度达 C20 标准);
大块岩石可切割为景观置石,减少材料外运与采购成本。案例:青岛浮山森林公园施工中,将开挖的花岗岩碎渣制成园路基层,节省材料费用约 20 万元,同时缩短工期 15 天。
三、成本控制:动态管理与资源循环
土石方平衡的数字化管控
利用 BIM 技术建立 “挖填平衡模型”,实时追踪各施工区域的土方量:
填方区优先消化挖方区渣土(如将山地开挖的土方用于洼地回填),减少外运量;
余土可加工为种植土(添加腐殖质、珍珠岩改良),用于地形塑造或植物种植。案例:郑州园博园施工中,通过 BIM 土方平衡减少渣土外运 9.2 万 m³,节省运输成本约 360 万元。
模块化预制与装配式施工
复杂地形下的异形构件(如弧形挡墙、悬挑观景台)采用工厂预制 + 现场组装模式:
预制混凝土花池、钢结构廊架等构件在工厂完成标准化生产,现场通过螺栓连接,缩短现场作业时间 30%-50%;
预制构件可精准适配地形起伏,减少现场切割损耗。案例:深圳光明区楼村湿地公园的 “梯田花池”,采用预制混凝土模块堆叠,较传统砖砌工艺缩短工期 20 天,成本降低 12%。
临时设施的循环利用
施工便道采用 “装配式钢板路基箱” 替代传统混凝土硬化:
钢板路基箱可重复周转使用 5-8 次,单块成本约 800 元(混凝土便道单㎡成本约 200 元),3 次以上周转即可体现成本优势;
施工结束后回收钢板,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。案例:云南抚仙湖环湖景观施工中,使用钢板路基箱铺设临时便道 1.2km,节省混凝土用量 2400m³,减少生态扰动面积约 6000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