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生态型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与施工技术要点分析

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生态型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与施工技术要点分析


生态型景观设计以 “尊重自然、修复生态、可持续发展” 为核心,强调通过设计手段减少人工干预对环境的破坏,同时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景观系统。结合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全流程,其核心原则与技术要点可从以下维度展开:

一、生态型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

生态型景观并非简单的 “绿化堆砌”,而是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,核心原则包括:

尊重场地自然本底,z小干预原则

设计需以场地原有生态条件为基础,避免大规模改造地形、砍伐原生植被或填埋自然水体。例如,对于存在湿地、坡地、原生树林的场地,应保留其肌理并加以利用 —— 湿地可改造为雨水调蓄塘,坡地采用自然放坡结合植被固土(而非混凝土挡墙),原生树木作为景观核心节点的骨架。盐城等沿海地区的景观设计中,还需尊重潮汐、盐碱地等地域自然特征,避免破坏原有水文循环。

构建生态循环系统,物质能量自给原则

景观系统应实现 “水资源循环、养分循环、废弃物利用” 的闭环:雨水通过渗透、收集、净化后可用于灌溉;植物落叶、修剪枝条经堆肥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回归土壤;水体系统通过沉水植物、微生物实现自净(如浮萍、芦苇吸收氮磷,螺类控制藻类)。这种设计能减少外部资源输入(如自来水、化肥),降低维护成本。

生物多样性优先,营造栖息地原则

生态景观需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,通过植物搭配、生境分层(乔木层、灌木层、地被层、水生植物层)构建复杂的食物网。例如,选用本地蜜源植物(如紫薇、绣线菊)吸引传粉昆虫,设置人工鸟屋、昆虫旅馆(枯木堆砌),水体设计深浅不一的区域(深水区供鱼类越冬,浅滩区供鸟类觅食),形成 “景观即栖息地” 的生态功能。

采用低碳材料,全生命周期环保原则

材料选择需兼顾 “低能耗生产、可循环利用、本地化供应”:优先选用再生材料(如再生透水砖、旧木栈道)、本地建材(减少运输碳排放)、可降解材料(如椰丝纤维毯、麻质防草布);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涂料、不可降解的塑料铺装(如普通塑胶跑道),确保材料在废弃后能自然降解或回收再利用。

二、生态型景观施工的技术要点

设计原则需通过施工技术落地,尤其在土壤改良、植物配置、水资源管理等环节,技术细节直接影响生态效果的实现:

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

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,生态景观施工中需解决土壤板结、盐碱化、污染等问题,为植被提供健康生长环境:

盐碱地改良(如盐城沿海区域):通过 “暗管排盐 + 脱硫石膏改良” 技术,先铺设深度 80-100cm 的碎石盲沟(间距 5-8m),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;再向土壤中掺入脱硫石膏(用量 50-100kg/㎡),降低土壤 pH 值(从 8.5 以上降至 7.5-8.0),同时混合腐殖质(如秸秆、泥炭)提升土壤肥力。

污染土壤修复:针对轻度污染场地(如农药残留、重金属含量较低区域),采用 “植物修复 + 微生物修复” 联合技术 —— 种植蜈蚣草(吸收砷)、紫花苜蓿(吸收铅)等富集植物,同时向土壤注入功能性微生物菌剂(如解磷菌、固氮菌),加速污染物分解;重度污染区域需先进行客土置换(换土深度≥50cm),再覆盖防渗膜隔离污染源。

土壤透气保水优化:种植区土壤需进行 “松耕 + 改良”,掺入 30% 的河沙与 20% 的腐熟有机肥(如羊粪、菌渣),使土壤孔隙度达到 30%-40%,保水能力提升 20% 以上;乔木种植坑底部铺设 20cm 厚的碎木屑 + 陶粒层,增强根系透气性。

植物配置与种植技术

生态景观的植物选择需兼顾 “生态功能、本地适应性、景观性”,施工中需避免 “重数量轻质量” 的问题:

优先选用乡土物种,控制外来物种入侵:本地植物(如盐城的芦苇、碱蓬、枸杞)已适应气候与土壤条件,成活率可达 80% 以上,且能为本地动物提供食物。例如,盐碱地景观可搭配碱蓬(耐盐碱)、柽柳(固沙改土)、芦苇(净化水质);同时严格禁止引入紫茎泽兰、水葫芦等入侵物种,若需使用外来植物(如观赏性强的樱花),需确保其繁殖能力可控(如选用不育品种)。

构建 “乔 - 灌 - 草 - 地被” 复层群落:上层选用深根性乔木(如乌桕、朴树)提供遮荫,中层搭配耐阴灌木(如栀子、南天竹),下层种植地被(如麦冬、二月兰)与苔藓,地表覆盖碎木屑或树皮(厚度 5-8cm),形成 “近自然” 的植物群落。这种结构能减少地表裸露(降低水土流失),通过植物蒸腾调节微气候,同时为不同动物提供栖息层。

科学种植,保障成活率:乔木种植需遵循 “随挖随运随种” 原则,土球直径不小于树干胸径的 6-8 倍,定植后搭建三角支撑(避免晃动伤根),并采用 “滴灌 + 保水剂” 组合(根部周围埋入高分子保水剂,用量为土球重量的 1%);水生植物(如菖蒲、鸢尾)需种植在生态袋或种植篮中(避免根系无序扩散),挺水植物种植深度以 “根茎部与水面齐平” 为宜,沉水植物需固定在水底基质中(防止漂浮)。

水资源循环与净化技术

生态景观的水体设计需实现 “收集 - 净化 - 利用” 的闭环,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:

雨水收集与渗透系统:硬质铺装选用透水材料(透水砖、透水混凝土),孔隙率≥20%,基层铺设 30cm 厚的级配碎石(粒径 5-20mm),使雨水渗透率提升至 80% 以上;场地边缘设置植草沟(宽度 1-2m,坡度 1%-3%),沟内种植狗牙根、结缕草等耐涝植物,雨水经植草沟过滤后汇入雨水花园或蓄水池(池体采用防渗膜 + 黏土防渗,渗透系数≤10⁻⁷cm/s)。

人工湿地净化技术:景观水体(如镜面水池、生态塘)需设计 “预处理区 - 沉淀池 - 植物净化区 - 深度净化区” 的多级净化系统 —— 预处理区拦截落叶、垃圾,沉淀池去除泥沙(停留时间≥24 小时),植物净化区种植芦苇、香蒲(吸收氮磷),深度净化区投放蚌类、螺类(摄食藻类),并铺设生物膜载体(如火山岩、碳纤维)供微生物附着,使水体透明度提升至 1.5m 以上,COD(需氧量)去除率达 60% 以上。

节水型灌溉技术:采用智能灌溉系统(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、气象站数据),根据植物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时间(如乔木每 3-5 天一次,草坪每 1-2 天一次);灌溉方式优先选择滴灌、微喷(比传统漫灌节水 50%),避免叶面喷水(减少真菌病害)。


景观设计与施工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zy-la.com/news/635.html

相关标签:景观设计与施工,景观设计与施工要求,景观设计与施工项目

在线客服
分享 一键分享